遏制离谱医学论文,还得多管齐下 荔枝时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17:35:00    

文/朱昌俊

(作者朱昌俊,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媒体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一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的论文被广泛议论。舆论直指这篇聚焦子宫肌瘤的学术研究中竟出现男性患者,“过于离谱”。目前,该论文作者所在医院已作出通报:经核查,网传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并依规依纪给予护士霍某某记过处分、降级处理,取消其五年内各类晋级晋升等资格。

然而,随着这篇奇葩医学论文的曝光,更多的“同类”论文也被网友扒出来。除了该篇论文,中国知网上还有两篇涉妇科论文中出现男性病例,内容分别涉及宫颈癌治疗和高危产妇护理,这两篇文章均发表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5月6日,《中国医药指南》发布关于学术不端的声明,称对于涉事编辑已作出辞退处理。

专门研究妇科病的医学论文,竟把男性患者当作了研究对象,而这样的论文却赫然发表在正规医学期刊上,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因此,有必要从多维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讨论。

首先,这般“过于离谱”的论文能够发表,无疑指向的是相关学术期刊的把关失守。正如网友追问,这些论文的审稿人到底是谁,其学术专业性是否可以匹配其岗位?学术论文发表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到底在哪?要知道,期刊机构对于要发表的论文作出严格审核,确保其符合学术规范,这是最起码的一步。毕竟,医学论文不只是对个人能力的一种考察,更是要成为一种研究成果,被纳入临床医学的参考范围。如果任由连基本常识都不符合的论文随意发表,这不仅会损害学术和期刊机构的公信力,也将带来错误的参照,由此产生的深远负面影响绝不容低估。

显然,这类“离了大谱”的医学论文曝光,给当前医学期刊界的生态规范敲响了警钟。每一家期刊机构都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加强对已发表论文的再排查,及时将一些“滥竽充数”的论文予以公开清理,并追究相关责任。同时,加快完善相应的学术论文审核机制,让不符合规范的论文没有出头的机会,这也是维护期刊公信力和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

其次,这样的论文能够发表,且还并非孤例,是否也说明背后存在某种推波助澜的客观因素?有报道就援引华南某三甲医院医生的说法:这一现象的根源直指职称评定的要求,因为论文是医护职业晋升道路上绕不开的“门槛”。对于这种说法,我们可以在一些现象中找到“旁证”。如去年3月有媒体报道,江西省永新县公安局刑侦大队破获了一起以“买卖、代发论文”为由的诈骗案件。此外,瞄准医护人员晋升需求的论文代写代投“灰色产业链”,近年来也时有曝光。

可以想见,如果大量并不具备足够学术研究能力的一线护理人员,也必须过“论文关”,或者说实际工作并不需要学术研究支撑的医护人员也要面临论文考核,这恐怕只会在源头加剧“奇葩”论文的出现概率。当论文中出现“男性子宫肌瘤患者”这类突破医学常识的谬误时,折射出的不仅是学术层面的失范,更是职业操守的滑坡。试问连基础专业知识都敷衍了事的从业者,如何让患者放心托付生命健康?从这个角度说,固然要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打击力度,织密期刊论文的审核把关机制,但及时优化医护人员职称评价机制,减少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论文考核,或许也是减少“离谱”论文不该回避的一环。

这些让人惊掉下巴的医学论文被曝光,撕开了一个值得警惕的行业真相:一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期刊和专业论文,实际上或只是某种考核机制催生的“畸形蛋”。在这个过程中,从作者到医疗机构,再到期刊单位,可能都处于一种“默契”配合的状态。这种结构性配合,维持了现行职称评价机制的正常运转,但却如此次曝光的奇葩论文所示,在客观上制造了更多的学术“垃圾”,浪费了更多的资源。面对一再出现的“过于离谱”的论文,显然不能只是看到论文审核一个环节的“失守”。唯有多方携手、标本兼治,才能杜绝“滥竽充数”的论文,让真正的医学研究服务于患者健康,而非沦为形式主义的牺牲品。




相关文章:

遏制离谱医学论文,还得多管齐下 荔枝时评05-06

五一节日我在岗 守护健康不打烊05-02

医生发现:肿瘤患者若经常晒太阳,可能出现三种积极变化04-30

包头一男子遭风筝线“割喉” 瞬间血流不止04-29

90后开飞机种地?潮州返乡新农人这样做......04-24

国产生物制剂为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提供新选择04-19

永州市民政局一行赴市脑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调研特困供养对象托养和精神障碍康复服务工作04-15

包头:“好医疗”赋能“好地方”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