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苔茶园 香飘千万里——石阡县生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掠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21:06:00    

春野浮绿,万物新生。时下,石阡各大茶园又热闹了起来,扑鼻而来的茶香沁人心脾。茶农们抢抓时节,三五成群遍布茶园,摘下新芽,满目绿意皆茶景,满篓茶青皆所获。

石阡苔茶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石阡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全县生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全县完成干茶生产2.951万吨,创造茶叶综合产值超32亿元,茶产业焕发出蓬勃生机。

涵养茶文化 滋养精神

石阡种茶历史悠久。在汉代杨雄著《方言》、唐陆羽著《茶经》等历代史书、方志都从不同侧面记载和描述了石阡茶叶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状况。据《贵州通志》记载:石阡茶“始于唐代,种茶、饮茶遍及于明朝,岁约出10万斤”。

“石阡是全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苔茶是贵州省石阡县当地各族茶农长期栽培选育形成的一个地方品种,母树属古茶树系列,是中国屈指可数的茶树良种,独特的品种和悠久的种茶史也让石阡孕育了浓厚的茶文化。”石阡县茶叶协会会长朱坤说。

在五德镇新华村,石阡苔茶手工制法省级手工制茶非遗传承人王飞正在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春茶:萎凋、杀青、摊凉、揉捻等数十道工序后,嫩茶芽根据各款茶的制作工艺凝萃蜷缩成红缨枪尖、钓鱼钩、树叶片等造型,石阡苔茶非遗制作工艺凝结着石阡人深耕茶文化的智慧结晶。

如今,依茶而生的石阡茶灯、石阡苔茶传统制作工艺也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阡夜郎文化灯队队长周兴杰对茶灯有着近20年的研究。退休后的他,每周一三五傍晚,都会在县老年体协6楼和队员们一起排练石阡茶灯节目。今年元宵期间,周兴杰所在的灯队除了在仡佬毛龙节展演外,还在泉都社区、大关社区等地进行巡演,十分热闹。

“当时为了庆祝石阡茶成为贡茶,同时也鼓励全县大力发展茶产业,就把采茶、制茶与花灯文化等进行了一个融合,石阡茶灯就形成了并传承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周兴杰说。

在茶文化的熏陶之下,热情的石阡居民养成了“客来敬茶,以茶示礼”的待客之道,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茶俗。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石阡茶也是拿得出手的佳礼,“茶房”“茶礼”“祝米茶”等茶俗也还在民族村寨沿袭。

石阡罐罐茶是石阡最为古老的喝茶方式之一,众人围炉火而坐,主人将斟满清水的土陶罐放置柴火边煨至煮沸后,放入茶叶重新煨沸,移罐离火并等到茶叶沉底,再倒入碗中以供享用,有时,懂茶的人还会夹起一块碳条熟练地拂去罐口的白色泡沫。色泽深黄、回味甘甜,清香可口的罐罐茶深受石阡老茶客喜爱,石阡许多长寿老人仍有喝罐罐茶的习惯。

眼下,适宜的温度让不少商户瞄准商机,开始在龙川河畔、人民广场等人群聚集地设置坝坝茶摊位。不少爱茶之士闻香品茗,以茶会友,在惬意的晚风中找寻诗意生活。“茶文化”在当下有了新的延伸。

如今,石阡五德镇、聚凤乡与本庄镇等地还存着的古茶树达5万余株,保留着最原始的“石阡苔茶”茶树遗传基因,树冠依然完整,还可采摘茶青,用古树苔茶茶青加工而成的茶产品能获得更好的香气和滋味,是石阡苔茶优异基因和悠久种茶、饮茶历史的有力证明。

石阡苔茶,好在历史悠久,贵在历久弥新。有关茶的文化盛宴在这里迭代更新,生生不息;茶韵焕新,茶的佳话也在流传和续写中娓娓道来……

做强茶产业 业兴民富

石阡苔茶的干净发展离不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梯级状大斜坡地带、兼具低纬度、高海拨、寡日照,最适合茶叶生长。如何扬生态优势、写发展新篇?石阡有自己的思考。

当前,生态茶产业作为石阡县农业主导产业,“山水茶城”四张名片之一,生态茶产业正为石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兴业强县富民提供有力支撑。

五德镇新华村云雾缭绕下的2000亩茶园随着坡度向最高处延伸,就像给山体披上了绿毯;白沙镇铁矿山茶厂,从老茶树根系抽发的新枝条和叶片长势喜人,不少茶农透过新芽看到发展出路;蓝天白云映衬下,绵延数公里的高原和高坪茶园,微风掠过泛起绿色波浪,采茶群众镶嵌其间,一幅辛勤劳作图在这里徐徐铺展。时下的石阡各大茶园,新芽吐绿,竞相比美。

站在石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神仙庙村亭台向远眺望,一株株茶树枝繁叶茂,一垄垄茶林随山蜿蜒,采茶工人遍布其间忙着采摘茶青,漫山的翠绿让人心旷神怡,一眼望去美不胜收。

石阡苔茶是神仙庙村的主导产业,全村茶园面积2680亩,户户有茶园,人均茶园面积1.5亩。早年,村民外出务工,不少茶园疏于管理和部分茶农缺乏发展信心等导致大量茶园产出不高,浪费了优质茶资源。

2021年,石阡成立贵州苔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依托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发展茶产业,通过从农户手里流转2000多亩茶园来实现统一管理。同时探索实施“龙头企业+规模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茶农)”模式,以龙头企业苔茶集团为核心,合作社(家庭农场、茶农)负责基地管理保障原材料供应,上游企业标准化初加工生产,苔茶集团精加工并销售的专业化、集群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强石阡苔茶品牌建设和市场竞争力,提升苔茶产业发展水平。

“经过发展,2024年,我们茶园基地产出茶青382.9吨,大宗茶初加工厂收购茶青716.7吨,精加工厂收购大宗炒青毛茶1158.2吨,全年销售收入达2481.5万元,较往年增长大幅提升。”贵州苔茶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冰凯说。

窥斑见豹,石阡苔茶市场占有率得到有效提高,石阡也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中实现了因茶业兴,点绿成金。

立足苔茶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石阡还将10个乡镇(街道)186个行政村的茶产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打造石阡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集群发展之势,做大做强茶产业。2024年,该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位于园区的石阡祥华生态茶叶有限公司能年产干茶50万斤,瞄准发展前景,该公司在本庄凉山基地还新建一条抹茶生产线,眼下也投入使用。

贵州良友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聚凤乡高原村流转1200余亩茶园,带着乡亲们发展茶叶种植、茶叶管护、产品研发、茶旅融合等现代农业,不仅让老茶场焕发新活力,也让乡亲们再次吃上了“茶叶饭”。

“春茶开采后,我在茶园和妻子采摘茶青并就近销售,二十多天的收益给家里安装了两台空调,钱还有剩余。”神仙庙村村民王帮宣说。

“现在,每年茶园生产经营带动群众务工达28万人次,帮助茶农实现务工收入约2.8亿元,带动4000余户低收入群均增收1795元,茶农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450元。”石阡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段长流说。

县有方向,企有举措。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共43.6万亩,投产茶园33.85万亩,茶叶加工企业185家;茶产业生产经营共带动农户2.87万户11.62万人。石阡苔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石阡也获认定为“中国苔茶之乡”“全国茶叶百强县”等荣誉称号。石阡生态茶产业呈欣欣向荣发展之势。

据202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显示,石阡苔茶品牌价值16.18亿元,全国排名第87位。

“石阡苔茶,好在山水之间,贵在习习清风;石阡苔茶,好在绿色干净,贵在养心健康”正是石阡借助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顺势而为发展生态茶的生动注脚。

引入茶科技 提质增效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意味着,做好生态茶科技要打头阵,要实现创新发展。

石阡生态茶“新”在车间设备投入。石阡夷州贡茶公司投入65万元采购了一套先进生产设备,提升茶叶机械化程度和标准化加工能力,产能也提升了15%至20%;在石阡苔茶集团大宗茶精制加工中心,两条精加工生产线的使用,让茶叶经过分筛、风选、色选等流程而完全不落地的同时,还能完成产品精细化和标准化生产,可日均加工量达10—15吨。

石阡生态茶“新”在茶园智能化。在石阡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25台(套)智能化监测设备覆盖在茶园各处;多功能气象站实时收集茶园的温度、湿度、降雨量、风力等数据,并自动更新上传到石阡苔茶大数据云平台上;农艺师通过手机登录石阡苔茶大数据管理平台,监测便可知哪里温度较高湿度较低需要灌溉,并在几秒钟就完成了操作。

据了解,该平台可实现产业统筹、农事管理、社会化服务、质量追溯等生产智慧化管理,并实现“指端化”的操作。得益于石阡建成了石阡苔茶大数据管理平台,石阡苔茶生产材料成本缩减20%,人力成本缩减25%,企业增收可达15%左右,有力实现了降本增效提质,石阡苔茶新质生产力正在逐渐提升。

石阡生态茶“新”在标准体系建设。2023年,石阡发布石阡苔茶团体标准,包括《石阡苔茶绿茶》《石阡苔茶红茶》《石阡苔茶黑茶》等11项,涵盖集茶园种植、管理、茶叶加工生产、销售、包装、茶品饮料到茶楼服务等全茶产业链标准体系,实现石阡苔茶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标准化生产。

石阡生态茶“新”在绿色防控技术,以“生态为根、农艺为本、生防为先”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推广“免疫诱抗、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科学用药”,推进茶园绿色生产。

石阡生态茶“新”在石阡苔茶繁育选优。石阡县茶产业发展中心还联合贵州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建立了石阡苔茶新品研发基地,进行繁育选优,已完成5个优良品种选育。

石阡生态茶“新”在茶产品丰富多元上。据省茶叶协会副会长饶登学介绍,石阡苔茶适制性广泛,可用于生产绿茶、红茶、黑茶、白茶等多种茶品,茶产业量质齐升也进一步丰富了石阡茶产品品类。

贵州芊指岭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茶产品——黑茶,曾以1000盒价值50万元出口马来西亚,实现了公司茶产品首次走出国门,随着种茶面积和产能的扩大,公司产品也从最初的绿茶增加到红茶、黑茶、白茶等系列产品,2024年,公司年加工绿茶、红茶、黑茶、白茶等产量达20吨,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其红茶和绿茶还出口远销越南。

如今,石阡多家茶企立足自身实际,围绕苔茶理性指标优势,努力开发茶品,已形成绿茶、红茶、白茶、黑茶、抹茶等多品种协调竞争合作互补的茶产品生产格局。

今年清明假期,石阡多家茶企齐聚西门广场或以茶香引人留客,或直播展示产品,大家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推广自家茶品。 品种优、品质好、品类多的石阡苔茶,近年来也积极“破圈”,通过鼓励企业在各类平台线上、线下开设“石阡苔茶”门店和电商旗舰店,进行直播带货等方式,推销产品,提升石阡苔茶市场占有率,也赢得好口碑。

“我是石阡红茶、绿茶的忠实粉丝,味道香气都是我喜欢的,平时送礼待客也会提前备上。”东莞顾客费西山说。

“石阡的白茶茶汤是淡淡的柔和黄色,香气轻盈清爽,茶的余味在口中停留了很长时间,口感非常顺滑,带有一种奶油般的质感。它细腻而富有风味,我非常喜欢它。”澳大利亚顾客妮可·古斯塔夫森说。

科技是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亦是石阡生态茶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

石阡苔茶,好在古茶品种,贵在地标品牌。如今,“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颇高的石阡苔茶,乘借时代东风,紧跟时代步伐,作为“黔货出山”的重要一员,已悄然飞出大山,走进北京、上海等10多个大中城市,远销马来西亚、越南、俄罗斯等国家,在省外城市建立专卖店及销售点76个,省内县级以上专卖店223个,网上销售点40家,实现综合产值32.92亿元。

风好正是扬帆时,砥砺前行谱新篇。石阡将牢记嘱托展现新风采,聚焦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动新茶饮产业发展,推进茶旅融合,奋力谱写着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新篇章,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石阡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代忠国 白雪

一审 田勇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

相关文章:

最美苔茶园 香飘千万里——石阡县生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掠影05-07

拓展“低空+”良好生态05-07

“当代女愚公”邓迎香:12年钢钎劈出致富路,今带村集体年入140万05-01

外宾点赞“绿色重庆”:长江生态修复经验非常值得推广借鉴04-30

重点项目建设一线行丨牧元安粮合成生物产业园项目一期试运营04-30

合肥点亮“科创之城”——安徽优化营商环境观察04-28

杜鹃花开翠屏山04-27

专家齐聚西湖论剑 解码数据要素无界发展新路径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