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动车“维修大拿”炼成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21:08:00    

“修复成功,可以申报入库!”7月22日下午,在国铁济南局青岛动车段青岛北动车所,随着动车组机械师、智慧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刘同慧按下试验台按钮,一套此前因故障停摆的雨刷系统恢复运转。这意味着,如果通过后续质检验收,该设备将重新上岗“服役”。记者采访了解到,自2020年初牵头成立智慧创新工作室以来,刘同慧带领团队持续开展技术攻坚,目前已完成动车组四大类74种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维修攻关,成为名副其实的“维修大拿”。

刘同慧带领团队打造出雨刷检修试验台

现场:暑运检修一线增援忙

7月22日,在青岛动车段青岛北动车所检修库,多列动车停靠在检修线上,机械师们正在对列车进行例行检修,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记者刚走进车间,阵阵热浪扑面而来,不少检修人员的工装早已被汗水浸透。据了解,进入暑运以来,青岛北动车所车间迎来“旺季”,每天至少要对30多列动车组进行例行检修和保养。

刘同慧增援暑运检修工作

“虽然我们工作室主要负责解决‘疑难杂症’,但现在大家都自觉全力支援检修一线。”在检修车间,记者见到了49岁的动车组机械师、智慧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刘同慧。此时,他正拿着手电筒对列车多个部位进行检查,并不时对年轻技师进行指导。

刘同慧在动车组内检查灯带

记者跟随刘同慧登上一列和谐号动车组,由于列车处于断电状态,车厢内一片漆黑,行走其间感觉又闷又热。刘同慧对车厢灯带、显示器等部件进行逐一检查。他说,这列动车组前不久返厂完成例行检修后,刚刚来到青岛北动车所进行“零公里”整备作业。“‘零公里’整备也就是复检,通过后就能继续上线运行。”

这列动车正在进行“零公里”整备

记者发现,在检修作业过程中,工作人员不时用笔在车身零部件旁做上标记,有的检修部件旁边还粘贴着色带。刘同慧解释说,在零部件上做记号,专业名称叫“合字检修法”,检修人员每完成一道工序都必须做好记录,确保大家密切分工、规范操作,等到检修流程全部完成,整个字也就完成了最后一笔。另外,他还告诉记者,这些色带表示该部件已经完成了检修,正在等待质检人员进行复检验收。

车体上粘贴着色带,表示该检修部位等待复检

“其实,夜间才是最忙的时候,检修库里灯火通明,我们6条线全停着动车。”青岛北动车所副所长孔博文介绍,列车每行驶一定里程,都必须到动车所接受检修,而且基本上都是通宵作业,等到全部列车完成检修,天也亮了。他告诉记者,7月1日调图以来,暑运客流逐渐增长,青岛动车段保障压力也随之加大,包括刘同慧在内的一大批技术骨干纷纷赶来增援。

刘同慧与青年技师进行交流

钻研:维修绝活被全路推广

从检修车间出来,刘同慧来不及擦干身上的汗,就一头扎进了自己的工作室。记者看到,在一个不大的房间里,地上摆放着微波炉、雨刷器等动车组零部件。靠墙的工作台前,几位年轻的机械师正忙着对零件“修修补补”。在另一个房间里,连办公桌上也摆放着各种电路板和拆得七零八落的零部件。

刘同慧说,一列动车光零部件就有数十万个。以往,针对一些复杂的零部件故障,不得不向委外单位求助。“委外维修,费用相对较高不说,耗费的时间成本也很高。”他向记者直言,“我们工作室的主要任务就是修旧利废,让可以再利用的零部件重新发挥作用,也为国家省下‘真金白银’。”

刘同慧讲述攻克射灯故障的故事

2020年1月,刘同慧牵头组建智慧创新工作室。起初,他的全部“家当”只有一把电烙铁、一块万用表和一处20平米的房间。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刚开张就遇到了“拦路虎”。“当时,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维修动车组射灯。”刘同慧说,虽然这种零件的个头不大,可里面复杂的电路让人挠头。

“在段领导的支持下,我找来了毕业于华东交通大学的匡凯做技术搭子,我们俩连续加了几个夜班,总算鼓捣出电路图。”刘同慧说,随后,他们又奋战数日,终于发现故障出在电容和电杆上。“现在,我们的射灯修复率已达到百分之百。”刘同慧自豪地说。

刘同慧带领团队成员攻克雨刷系统故障修复难题

动车组列车前风挡玻璃雨刷系统故障的诊断和排除同样充满挑战。刘同慧介绍,经过拆解零件发现,故障原因主要为喷头堵塞、金属件锈蚀、三通接头泄露、管路断裂等。为此,他手工打造出雨刷系统维修配件检测试验台,通过模拟动车雨刷系统工作环境,实现对故障的快速诊断和修复检测。“2023年以来,有了这套系统的加持,动车雨刷系统故障再也没有找过外援,每年可修复20多套。”

刘同慧告诉记者,由于长期运行,有的列车电茶炉出现加热效果不理想、水质口感不佳等问题,他设计制作出一套电茶炉高压脉冲清洗设备,通过高频脉冲水流清除水垢,解决了传统清洗方式耗时费力的问题,使清洗效率提升4倍。去年,该项目被山东省总工会评为三等奖。另外,经过半年多的攻关,他还摸索出动车组马桶便器脱漆修复技术,让马桶使用寿命比新便器还多出30%,列车卫生间清理也便捷了。去年,该技术作为先进工艺工法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命名并在全路推广。

“从最初的照明装置修复,到微波炉、雨刷系统、空调风机、电茶炉、坐便器、旅客信息系统设备等设备,工作室短短五年就攻克了四大类74种关键配件修复难题,实现了从依赖委外到大规模自主维修的重要跨越。”青岛北动车所副所长孔博文说。

办公桌也摆放着零部件电路板

示范:带出一批技能尖兵

1997年,21岁的刘同慧从山东职业学院内燃机专业毕业后进入青岛机务段,成为一名内燃电机电器钳工。2010年,刘同慧来到青岛动车段,变身“动车医生”。工作28年,刘同慧练出了一身绝活。比如,仅凭手指触摸零件表面纹路,他就能判断接触器触头磨损程度,他甚至还能通过听声音定位故障位置。

刘同慧研发的维修技术获得多项表彰

采访中,同事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刘同慧在拆卸动车空调滤网时听到车顶传来细微的“嘶嘶”声。当时,大家都以为是风声,刘同慧却趴在车底侧耳倾听,怀疑是受电弓电空阀漏风,于是第一时间向上汇报。经紧急排查,果然发现密封垫老化,及时消除了一起可能导致行车中断的隐患。从此,他被大伙称为“顺风耳”。

刘同慧在现场向青年技师传授心得

在刘同慧的带动下,团队成员不断扩容,目前已经发展至10人,分别来自车辆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电气工程、内燃机车等多个专业。如今,这些成员成为动车零部件维修的行家里手,开始在工作中独当一面。比如,工作室骨干杨泽雨负责HOSE阀、受电弓摄像机等项目的自主维修,同时还牵头动车影音系统配件维修检测试验台研制等工作。另一名业务骨干匡凯正在负责动车组外显等多项攻关课题。

刘同慧指导青年技师检修列车

去年9月,青岛动车段与中车四方共同打造的全路首个联创共建大师工作室正式揭牌。作为工作室重要成员,刘同慧与来自中车四方的全国技能大师周勇等顶尖工匠携手,带领双方优秀青年技术骨干,共同瞄准行业技术前沿和现场亟待解决的“卡脖子”难题,挑战技术“无人区”,参与国家级攻关项目。目前,该工作室已推进“动车组运用修焊接技术培训试验台”“CRH2A型动车组PIS系统试验台研制”等3项联创课题。

刘同慧获评“火车头奖章”

“十大节约能手”“经营创效先进个人”“最美职工”“劳动模范”……2021年以来,刘同慧多次受到国铁济南局表彰。就在去年底,他还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火车头奖章”。青岛动车段党委副书记黄文介绍,这支团队人均年节支金额高达87.7万元,先后研制出动车组配件维修检测试验及工装设备13台,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项。“在刘同慧的带动示范下,青岛动车段涌现出一大批业务拔尖人才。仅在青岛北动车所,经他传授的23名青年技师中,已有14人开始独立承担核心项目。”

(半岛全媒体记者 郑成海 朱佳鑫 通讯员 王玉龙、董京麟)

相关文章:

青岛故事|动车“维修大拿”炼成记07-24

一场对话,围绕城市展开07-23

出门带伞!今天,青岛全市将迎雷雨大风!高温天气将持续到……07-13

引领传统制造企业探索数智化转型07-10

龙环汇丰技术&运维高效协作培训会成功举办,共绘发展新篇07-09

成都至京、沪夜间动卧列车今日开跑07-02

家电破“内卷”,为什么要靠AI?06-30

“王西京艺术空间”在青岛揭幕,六十载艺术经典震撼亮相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