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官笑涵
3岁男孩嘴里长出黄豆大小的“水泡”,家长起初以为是上火。在武汉儿童医院,医生揭开真相:这个水泡是口腔黏液腺囊肿,而它的形成竟与孩子爱咬嘴唇的习惯有关。医生通过微创手术顺利切除囊肿,宸宸(化名)恢复健康。

张勇医生接诊患儿(资料图)
“妈妈,我嘴里不舒服!”半个月前,3岁男孩宸宸告诉妈妈,自己嘴巴里好像长了东西。妈妈魏女士一看,发现儿子下唇内侧有个粉白色的小疙瘩,已有黄豆大小,便以为是嘴里上火长包了,特意让他这几天多喝水,不吃甜食。可过了一周,这个小疙瘩却没有消退的迹象。魏女士想起曾刷到过武汉儿童医院发布的体表肿瘤科普,心里不安,“这该不会是个小肿瘤吧?”便带娃来到该院整形颌面外科求诊。
接诊的主治医师张勇询问病史时留意到,宸宸一直在无意识地咬下嘴唇,便询问家长孩子平时是否爱咬嘴唇。魏女士表示肯定,又感到疑惑不解,“爱咬嘴唇跟这个小水泡有关系吗?”
张勇解释,咬嘴唇的动作看似不起眼,但反复刺激会损伤口腔黏膜下的小唾液腺导管,导致唾液分泌的“通道”被堵。唾液排不出去,在局部越积越多,会慢慢鼓起形成“小水囊”,宸宸嘴里的小水泡就是这种口腔黏液腺囊肿。虽然囊肿无明显疼痛,但若放任不管,可能会反复发作,容易形成硬结或瘢痕,也会让口腔内异物感明显,影响正常进食。
明确诊断后,张勇为宸宸实施了微创手术,顺利切除了囊肿。7月1日复查,宸宸术后恢复良好,进食不再受到干扰。
武汉儿童医院整形颌面外科负责人韩崑介绍,口腔黏液腺囊肿常位于下唇内侧、舌下区域,呈半透明的小泡状,大多为绿豆或黄豆大小,容易被咬破,破裂后可愈合再次形成囊肿,多次反复可形成瘢痕状突起。韩主任提醒家长,若孩子有爱咬嘴唇的习惯,要及时干预、引导,避免反复刺激引发口腔黏液腺囊肿。若已经长了囊肿,不要自行处理,临床上曾遇到过家长用针挑破,结果引发感染的案例,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专业处理。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相关文章:
“三甲医疗标准+儿童友好体验”的儿童专科医院是如何炼成的?06-27
中心城区同比增幅近四成!武汉楼市数据公布06-23
“数”说绿色奇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图景处处可见06-06
武汉端午为何雨纷纷?气象专家最新解释05-31
陈芋汐再现水花消失术夺第一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