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流量变现”的文旅发展新路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10:09:00    

西樵岭南美食文化周以“美食+演出+烟花”强力揽客。 西樵宣办供图

5月2日至4日,2025华晨宇火星演唱会佛山站在佛山千灯湖音乐秀场火热开唱。

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5月1日,F3佛山龙超(南海冠军赛)暨2025九江镇“沙头商会杯”五人龙舟锦标赛鸣锣开赛。梁平 摄

若干年后回望,2025年的“五一”小长假,将是南海人文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在全国观众前“出圈”,对南海文旅来说已成习惯。继5月1日央视CCTV-2报道九江五人龙舟锦标赛,5月6日,CCTV-13将镜头对准西樵“五一”假期全域旅游盛况。

如果只看5天假期,可以发现“特色四件套”正在南海七个镇街多点开花。170.33万人次市民游客跟着演出、美食、赛事、龙舟畅游南海,全区实现旅游收入6209万元,过夜游客占比突破20%,每一个数据都与区域人文经济探索紧密相连。

如果把观察的时间线拉得更长,那么可以发现,南海探索人文经济学这条新赛道以来,立足并充分运用自身人文资源,通过“演出+旅游”“赛事+美食”“艺术+乡村”等融合,奋力打造人文经济引领区,已经完成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从“单点爆款”向“全域联动”、从“短期流量”到“长期留量”的关键一跃。

在这方面,南海做对了什么?

撰文:陈梦 熊程 孙景锋 李欣 林洛峰 陈雪婷

“火星之旅”背后▶▷ 票根串起“文旅南海”消费链

这个“五一”假期,人文南海“流量变现”,各镇街是最直接、最“给力”的实践主体。

“三天时间,家门口的演唱会,每场人都爆满!”5月4日,随着华晨宇演唱会最后一曲落幕,为期3天的“火星之旅”在桂城千灯湖留下最美印记,喜欢华晨宇多年的南海歌迷陈羽霖参与其中,回味无穷。

参与狂欢的,当然不止本地歌迷。在“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的新风尚下,华晨宇火星演唱会吸引10余万歌迷来到现场。数据显示,这些歌迷年龄段以19—29岁为主,其中歌迷来源跨省占57.7%,本省跨城占37.5%,佛山本地占4.8%。从“舞台”到“商圈”的消费闭环,预计拉动当地住宿、餐饮、交通(含机票、高铁票)、景区、购物等文旅商贸消费超6.8亿元。

在此背后,桂城带动“一张门票联动全域消费”,商家抓住流量密码,积极响应。例如,御品双溪餐厅推出优惠,“火星人”出示门票即可享受该店全天点心8.8折。活动一周,该店售出超2000份千层酥,店铺也在大众点评上跃升为南海区人气“打卡”第一名。

热闹还扩展到了南海全区。数据显示,在南海,2025年5月1日至5日,过夜游客35.16万人次,同比增长12.45%;全区10个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8.2万人次,同比增长73.37%;实现旅游收入6209.27万元,同比增长34.28%。

“文旅南海”把流量有效转化为“留量”,大幅提升人气财气,一道拉长的、跨界的、丰富的文旅消费链不可或缺。

人们随着美食“打卡”各大景点,美食经济飘香。西樵听音湖畔,连续七天,西樵岭南美食文化周以“美食+演出+烟花”强力揽客,超72万人次市民游客一步到“胃”品尝各类美食,同场欣赏浪漫“焰”空,体验“水上飞人”等等,开启“放肆玩”模式,活动全网总曝光量超1.38亿次。

球迷紧跟赛事风云畅游南海,赛事经济热血。位于狮山的南海体育中心里,广东省青少年游泳U系列赛分站赛(第二站)开锣,中甲联赛佛山南狮主场迎战青岛红狮,联动游泳、乒乓球、跆拳道等多项省级体育赛事吸引近万运动员参与,在线上、线下吸引超20万人次关注,持续点燃拉动文旅消费。在西樵,“竞动杯”全国青少年足球挑战赛连续第三年落户“开波”,120多支球队、1200多名队员参赛,不少家庭在绿茵场外畅游西樵,体验“体育+文旅”的独特魅力。

各方观赏水上盛宴同城体验,龙舟经济高“燃”。这个“五一”假期,叠滘龙船漂移大赛、九江龙舟锦标赛、丹灶五人龙舟“拉力赛”、盐步老龙启龙出水仪式等镇街龙舟活动各有精彩。F3佛山龙超(南海冠军赛)暨2025九江镇“沙头商会杯”五人龙舟锦标赛上,超百支龙舟劲旅劈波斩浪,在总长近30公里的赛道上演绎了水上版“速度与激情”,还带动起一场“赛事+节庆+消费”的全民狂欢。

演艺高地崛起▶▷ 从演艺经济看“生金”合力

人以乐聚,旅以人旺,城以文兴。南海探索发展人文经济,演艺经济是一个重要切口。

2024年是南海的“人文经济元年”。这一年,南海“新春第一会”首次提出,把人文经济作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实施“1123”文化工程,是南海在这一年吹响的冲锋号,也是发力人文经济的题眼所在。其中,“1123”的“2”是指建设湾区演艺新高地、湾区文商旅消费新高地。

也是在这一年,广东千古情景区开业,大型歌舞演出《广东千古情》加场态势不减。《南海区打造湾区演艺新高地行动计划(2024年—2026年)》发布,正式将演艺产业作为十三大特色产业重点发展,提出到2026年,年均观演人次突破1000万,力争落地2个以上全国文化30强企业项目,打造两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型原创演艺精品,推出一批在粤港澳大湾区有示范效应的演艺品牌活动。

也是在这一年,南海加码支持更多演艺精品,弘扬本土的传统文化。从《咏春》音乐剧到“雄狮少年”系列电影,“演艺南海”好戏连场,热力十足。

镜头再回到2025年“五一”假期。以精彩演出为带动,南海客似云来,文旅商贸产业主体的协作合力下,新场景、新体验、新消费蓬勃而起,演艺经济进一步升温。

广东千古情景区里,“王牌”项目《广东千古情》魅力不减,应观众要求一再加场,连续两天单日演出11场,再创广东省大型旅游演出场次、接待人数新高。景区外,在入选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后,新一年的“樵湖夜色晚8点”盛装启幕,热闹非凡。

在大沥,灯湖中轴音乐季之“近一点”音乐会、北岸音乐会随大沥镇首届CITY CAMPING城市露营文化节暨青春活“沥”周启动。全新的跨界协作平台上,各类露营活动同时登场,一批房企、车企、商圈促消费活动联动而起,青春活“沥”迸发。

在丹灶,罗行艺术墟灯光流彩,音乐律动,五天累计吸引了超15万人次到访,实现旅游收入超1400万元。其间,2025北江吾舞国际舞蹈节上,丹灶“文产特派员”、当代舞艺术家彭宇与专业舞者、罗行社区舞蹈队、丹灶龙舟好手、罗行渔民一起演绎一场精彩的水上舞蹈。

“全力激发本地居民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彭宇说,在舞蹈节筹备阶段,团队就与彭宇及丹灶镇党委、政府形成了高度共识,要持续充分激发人文之力,广泛带动各方力量共建共创。

逻辑与模式之变▶▷ “流量变现”的文旅发展新路径

“流量变现”基于厚重的底蕴基础。南海,“亿年山川、万年文化、千年水脉、百年工业”造就了独特的文化向心力,“飞鸿故里、醒狮源地”、叠滘龙船漂移等传统人文IP都是力证。

新突破离不开区域探索创新。早在2022年底,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就在南海文化发展大会上,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发力人文经济的相关愿景——我们要将南海建设成为“最岭南”的人文之城、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继2024年“新春第一会”首提“人文经济”,2024年南海区政府工作报告亮出“三高四新六集群”的工作部署。发展六大产业集群,文旅商贸产业集群是其中之一。4月,《南海区文旅商贸产业集群规划方案》发布,进一步提出到2026年实现文旅商贸行业总规模超千亿元,打造成为大湾区文旅商贸消费新高地、演艺新高地、岭南广府文化体验目的地。

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绽放新经典。南海大地艺术节出圈出彩,人气财气兼收。南海“龙超”系列活动端午期间吸引全网37亿点击量,“罗行艺术墟”让沉寂数十年的旧墟市火爆“出圈”。第二届南海大地艺术节在正展期内,累计吸引国内、国际市民游客约136万人次参观体验,同比第一届正展期增长19.3%;直接推动南海文旅消费超9.3亿元,成为南海“文化引流+在地消费”又一典型案例。

镇域经济发达、“镇能量”充沛,是南海的重要特征。在人文经济学理念的加持下,人文艺术之风还吹到南海各镇街、吹入“百姓家”。

如,桂城兴起“大湾区粤潮青年文化新聚场”,九江打响“人生总得拿一回桨”品牌,西樵迎来《雄狮少年2》“回家”超前点映,丹灶罗行艺术墟入选全国乡村文化建设典型案例,狮山博爱湖佛北城芯演艺核心区雏形初现,大沥灯湖中轴音乐季、稻田音乐节引爆时尚产业,里水打造了全国首个市场化运营的沉浸式烟花剧场首秀……

在传统文化如此自然、纯粹地嵌入人们生活的同时,又做好流量、艺术、商业等“现代文章”,2024年,南海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502.1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5.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36%。

以文化城、以文聚力,一以贯之。2025年,“人文南海”再进一步。1月,南海区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乘势而上、聚势而强,奋力打造人文经济示范区,为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用人文力量推动发展逻辑之变、模式之变,让经济活动更多围绕高品质供给、个性化需求、精神文化、环境改善等方面展开”“大力推动文化传承创新,集中力量打响‘西樵山文化’核心IP,打造大地艺术节活动、‘龙超’‘墟游记’三大品牌活动”,都是围绕打造“人文经济示范区”的新目标,提出的新思路、新举措。

从项目引流,到场景消费,再到产业增值,这里已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径,推动实现“景点观光”向“场景消费”,“文化展示”向“体验经济”质变提升。

向“新”再跃迁▶▷ 为县域文旅经济转型提供鲜活样本

“人文南海”,发力不止。继续以“五一”假期为窗口放眼全区,各方协同联动,南海人文经济发展,至少有三个新突破近在眼前。

首先是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从区到镇,南海展示用好区域特色文化底蕴,不满足于静态展示,而是通过科技、赛事、艺术等手段动态变现。

再以2025北江吾舞国际舞蹈节为例。艺术团队运用氢能元素创作开幕式舞蹈,推出AI等融合科技的跨界舞蹈专场,还将现代舞与“竹编”“龙舟”“武术”“烧番塔”等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充分激发本地居民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彭宇说:“处处是舞台,步步皆风景。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创新形式,让舞蹈艺术变得更加可赏、可玩、可体验。”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也在发力,助力“艺企同行”再进一步。假期前夕,4月30日,项目研创团队、色彩研究领域专家与南海政企代表齐聚,《南海色彩》应用研讨会在西樵有为馆举行。各方将聚强合力,系统推进《南海色彩》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应用,助力本土产品通过艺文赋能实现品牌增值与市场拓展,让南海色彩携手南海好物大放异彩。

同时,“单点爆款”向“全域联动”加快升级。南海各镇街、各类主体差异化分工,正在形成“文化—消费—产业”的协同网络。如,复盘“五一”假期南海文旅节目单,五天假期,市民游客可先后在九江看龙舟赛,在西樵品《广东千古情》,在大沥听“近一点”音乐会,再到桂城看演唱会,到丹灶赏舞蹈节,到里水贤鲁岛露营,再到狮山赏中超赛事,不亦乐乎。

再如,继西樵政企合力,在樵山文化中心打造“南海菜旗舰店”,侨领搭桥、文化赋能,让“南海菜”飘香世界。“五一”假期前,今年4月下旬,荷兰中厨协会会长陈海群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南海的餐饮企业与行业座谈会上。他最新的目标是,希望把更多南海美味带到荷兰、带到欧洲去。

还有从“短期流量”到“长期留量”。“未有珠三角,先有西樵山。”西樵山是人类文明点亮珠三角地区的起点。在南海,借力打造“西樵山文化”IP,让已有4万年历史的西樵山文化揽“新”焕“新”,就是一项重磅新举措。

据今年2月发布的《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文化品牌建设方案》,西樵山文化促进委员会揭牌成立后,将站在珠江文明史的高度,按下西樵山文化发掘整理、研究阐释和创新传播的“加速键”,进一步提升西樵山、西樵乃至南海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竞争力、知名度、美誉度。

“这既是打响西樵山文化核心IP的有力行动,也是南海打造人文经济引领区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如顾耀辉所言,南海“亿年山川、万年文化、千年水脉、百年工业”,将在重新发现“西樵山文化”之中,翻开新篇章。

人文经济学赋能下的南海镇街,各有精彩,协同更佳。“人文南海”为县域文旅经济转型提供鲜活样本,未来更加不可限量。

相关文章:

南海:“流量变现”的文旅发展新路径05-08

新疆是个好地方丨新疆旅游亮眼成绩单的背后05-08

拓展“低空+”良好生态05-07

鹤壁市淇滨区:走出以多彩非遗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新路径05-06

“五一”假期 走西口街区迎客流高峰05-06

郑州“五一”假期接待游客超1100万人次05-06

渭源:小院落变身“致富园” 庭院经济助力乡村振兴​05-06

“五一”假期北京接待游客同比增长5.6% 实现旅游总花费209.8亿元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