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三年级的班会课上,我照例进行每周评比:“这周得到十朵小红花的同学可以兑换小奖品。”话音刚落,后排就传来小鑫满不在乎的声音:“又是小贴纸,没意思。”旁边几个男生跟着起哄。更让我震惊的是,连一向乖巧的女生们也兴致索然。我意识到:这套沿用多年的评价体系,对现在的孩子已经失去了吸引力,需要来一场颠覆性创新。
课后我做了个小调查:“你们最想要什么奖励?”答案五花八门:“想免做一次清洁”“能不能免写一次作业”……最让我触动的是小雨的答案:“我想让全班同学都夸夸我。”这些回答让我看到,孩子们要的不是物质奖励,而是个性化的认可和新鲜的体验。
那个周末,我在逛文具店时,看到孩子们围在盲盒货架前兴奋不已,突然有了灵感。下个周一的早晨,教室后墙上出现了一个神秘的“班级盲盒”——一个装饰着星星和月亮的抽奖箱,旁边贴着崭新的“积分银行”规则:
1.每项进步都能兑换“星星章”,其中按时交作业可兑1枚,帮助同学可兑2枚,课堂创新回答可兑3枚。
2.10枚“星星章”可抽一次盲盒。
3.盲盒奖品不是实物,而是“体验特权”,如“当老师小助手”“选择同桌权”“午间故事会点播权”等。
为了增加仪式感,我规定每周五由积分最高的学生负责开启盲盒。第一个抽奖的小马颤抖着手摸出一张纸条:“奖励——午休时为全班播放你最喜欢的歌曲。”当《孤勇者》的旋律响起时,全班沸腾,孩子们开心极了。
渐渐地,这项创新带来了令人惊喜的“溢出效应”:
首先,终结了作业“战争”。以前催交作业像打仗,现在课代表每天主动登记大家赚取“星星章”的情况。最让我意外的是小远,这个曾经的“作业困难户”,为了凑够抽奖次数,不仅完成基础作业,还主动尝试挑战题。
其次,破解了课堂“沉默”。我把“课堂创新回答”的奖励标准定为“说出别人没想到的答案”,语文课上开始出现这样的场景:当问到“井底之蛙还可能看到什么”时,孩子们争相举手抢答:“看到无人机飞过!”“看到宇航员挥手!”思维的闸门就这样被开启。
最后,修复了人际关系。小雅抽到“选择同桌一周”的特权时,没有选好朋友,而是选了曾经闹过矛盾的小美。当我私下问她原因时,她眨着眼睛说:“我想试试能不能和她成为新朋友。”这种由孩子自主发起的人际关系修复,比教师的说教更有效。
这场实验让我领悟到教育创新的三个要点:
一是用游戏化思维重构规则。将枯燥的管理转化为有趣的挑战,就像把维生素放进果汁里。孩子们不是讨厌规则,而是抗拒说教。
二是让奖励变得有温度。比起物质奖励,孩子们更渴望被看见、被信任的感觉。“当小老师”“策划活动”这些特权,本质上是对他们价值的肯定。
三是创造自主成长空间。当小诺用赚来的“星星章”兑换“负责班级植物角”的奖励时,他展现出的责任感远超我的预期。我意识到,有时,我们只需要给孩子一个支点。
在我们班的教室里,你现在可能会看到这些画面:课间“纠纷调解员”(由上周积分冠军担任)像模像样地处理同学矛盾;班会课变成了“盲盒提案大会”,孩子们踊跃提交新的奖励创意……教育不是一场你输我赢的对抗,而是一次师生共同成长的探险。当我不再执着于“管住”他们,而是想办法“点燃”他们时,教室里那些令人头疼的问题,都变成了成长的契机。
期末,当我问孩子们下学期还想保留哪些班级制度时,“班级盲盒”的呼声最高。看着他们闪闪发亮的眼睛,我知道,这颗评价创新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金沙小学教师)
来源:中国教育报
相关文章:
“班级盲盒”里的成长力08-24
从服装店老板娘到私域电商达人,私域电商让县城宝妈月销20万元08-24
白皮书:2024年中国农业无人机年作业量突破26亿亩次08-23
普京为何与特朗普共乘专车?原因披露08-17
闻声识鸟,南大港湿地频添“新客”08-09
就在今晚,准备观赏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