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海连着西迁路,青灯照亮金山途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5:21:00    

第17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近日在遵义市湄潭县落下帷幕。这场以“干净黔茶 全球共享——新茶饮 新生活 新赛道”为主题的盛会,组建了遵义新茶饮产业联盟,彰显着贵州茶产业从“规模扩张”向“品质升级”的转型决心。

湄潭拥有着超60万亩的生态茶园、超700家茶企和近30万名茶农,2023年茶叶产量达到了7.2万吨,产值达到75亿元,去年位居年度茶叶践行新质生产力县域榜首。

湄潭的茶还联结着历史。

距离茶博会展馆仅数公里的浙大西迁纪念馆旁,一条茶文化街悄然兴起。这里曾是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办学之地,如今成为了湄潭茶文化的地标。街边的中国茶工业博物馆内保存着当年中央实验茶场的制茶工具和文献,诉说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茶与大学”共生史。
“1940年,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刘淦芝在湄潭主持中央实验茶场工作,引进了异地的优质茶种和杭州‘龙井茶’的生产技术,培育出龙井茶、绿茶和红茶,使湄潭茶叶顿时名扬四方,受到了浙大教授、专家的好评。”湄潭县农业农村部门介绍。

浙江大学西迁陈列馆

通过引入杭州龙井工艺,当地培育出了优质的红茶和绿茶,奠定了湄潭现代茶产业的基础。浙大师生与当地茶农合作,成立了贵州省立实用职业技术学校,开设茶树栽培课程,为贵州培养了首批茶叶技术人才。如今,湄潭也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连片茶园。

这段历史被湄潭人称为“文军长征与茶业长征的双重馈赠”。

1940年,浙江大学在时任校长竺可桢的带领下,跨越六省、跋涉五千余里,最终扎根湄潭七年。在桐油灯下,苏步青、王淦昌等科学家坚持科研教学,李政道、程开甲等学子在此启蒙。

湄潭文庙

据不完全统计,在湄潭的七年中,浙大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超过当时所有的中国大学。中国的物理学年会连续4次在湄潭召开。英国《自然》周刊、美国《物理评论》经常收到来自“中国湄潭”的论文,其中仅用“湄潭”两字冠题的就达25篇,如《湄潭茶树土壤之化学研究》、《湄潭动物志》等。

竺可桢提出的“大学教育科研与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浙大农学院对湄潭茶种的改良、病虫害防治研究,都推动了当地茶叶品质的飞跃。不仅让湄潭茶名扬全国,更让“科学兴茶”成为了当地刻入基因的发展理念。

湄潭文庙也成为了浙大办学的核心区,师生们不仅守护了《四库全书》等文化遗产,更将“求是精神”深植于这片土地。浙大学子在湄潭永兴创办的农民夜校,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授农业方面的技术,为黔北山区播下了现代科学文明的种子。虽然浙大西迁的历史已经远去,但留下的文化遗产已转化为今天湄潭乡村振兴的动力。

金花村

金花村的“七彩部落”将茶园变成了景区,村民们在观景台立起了“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的标语;沙塘村第一书记杜富佳通过短视频推广茶文化,吸引了许多年轻消费者的关注……如今,湄潭正以“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为目标,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沙塘村第一书记杜富佳正在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

浙大西迁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说:“当年师生用桐油灯照亮书本,今天湄潭用科技点亮茶产业。”这种精神延续,体现在茶产业的每一个环节——从标准化种植到跨境电商,从茶旅融合到新式茶饮研发。

茶叶生产车间

新茶饮产品

80年前,浙大西迁为这里播下科学与文化的火种;80年后,茶博会上的签约声、茶园里的欢笑声,共同谱写着“求是精神”的当代篇章。正如本届茶博会的主题“新赛道”所喻示的,湄潭正以茶为媒,将历史的厚重转化为未来的动能,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书写着一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融的新答卷。

来源:遵义台 涂林念 郑海海

资料来源:遵义市档案馆 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

相关文章:

茶海连着西迁路,青灯照亮金山途04-22

贵州旅游有多火?6:30,旅游大巴在花果园排起长龙!提前两周满座04-22

贵阳市:多元赋能退役军人从“战场”到“职场”华丽转身04-20

永辉超市丢失500余辆购物车被居民推走,派出所:自觉归还,否则按盗窃案处理04-17

贵州贵定农商银行与两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政银企”联动赋能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04-16

【花季创收账本】樱花开两周,收入抵半年04-15

10天!遵义这里有5000+车位免费停04-15

白酒板块午盘收跌 贵州茅台上涨0.58%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