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当32岁的天津姑娘小静带着5岁半的儿子来到广州,突然出现在南医三院张立溪教授面前时,给了这位胸外科专家一个大大的惊喜。懂事的小男孩可能无数次听妈妈讲述过那段发生在他还没出生时的故事:13年前,她误饮腐蚀性液体灼伤了食道,是广州的医生想到好办法,为她保住喉咙和食道,重新打通了生命的通道。
孩子亲昵地抱住了张立溪:“谢谢爷爷救了我妈妈,没有您就没有我!”
想起当时举全院之力为小静实施这例创新性消化道重建手术的情景,时任南医三院院长的金大地教授也十分感概:“这个手术放在现在,依然还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我们也要感谢小静姑娘的信任,大家的努力得到的回报是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这是医者最开心的事!”

13年前孤身南下求医 收获暖暖情意
年过七旬的张立溪已经退休多年。见到小静时,他本能地进行了“随访”——仔细检查了小静颈部当年的手术刀口:“恢复很好,基本看不出来了,比普通人的颈纹还浅!”
“这姑娘不容易!我清楚记得,当时第一眼看到的她十分瘦弱,孤身一人来到我们医院。因为全食道化学烧伤后瘢痕挛缩无法进食,一米六几瘦到只有七十斤,连口水都吞不下去,实在可怜。”回想当年,再看如今身体健康还当上了妈妈的小静,金大地十分欣慰。
意外发生在2011年的11月。还在读高三的小静有一天放学回家,随口拿起桌面的瓶装水喝了几口,随之便是呕吐不止被送往医院洗胃。原来,她喝下的是用来催熟水果的乙烯利溶液。虽然及时的救治帮她捡回一条命,遭受灼伤的食道却发生了瘢痕挛缩。几个月内,她逐渐吞咽困难,最后连水都喝不下,口腔分泌的唾液也吞不下,一直往外流。她只能靠插在腹部的一根管道注射营养液维持生命。检查结果显示,小静的全食管瘢痕狭窄、僵硬,食道管上方靠近喉咙最狭窄处只有2毫米宽。
小静辗转北京、天津求医,得到的答复不是“没法治”,就是要全喉切除——这意味着再也说不了话。“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这样的方案当时我真的无法接受。”小静说,就在心灰意冷的时候,她偶然在网上看到了南医三院发布的食道高位狭窄治愈案例。去南方!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小静当即在北京西站买了一张火车站票。20多个小时后,她来到了广州。“没想到真的在这里找到了希望。13年过去了,那时候真的无法想象,我还能拥有一个孩子。”
13年来,小静和曾经关心鼓励、悉心救治照护过自己的南医三院医护人员相处成了朋友,不时会到广州相聚,直到2018年结婚、生孩子,才少了联系。“那几年情况特殊,孩子出生后我一次都没回来过,这次带孩子来聚一聚,让他们知道我过得很好、很幸福,也让孩子学会感恩。”小静说。
改良术式改写人生 为全食道烧伤治疗开辟新路径
虽然时隔多年,张立溪却对这场手术记忆犹新,再次精确画出了当年为小静消化道重建的“施工图”。
“当年她才19岁,如果得不到妥当的处理,生存下去必定要面临很多挑战。我们当医生的,什么也不图,只希望能解决病人的问题。”张立溪回忆说,胸外科团队通过介入造影发现,在3.5厘米的食管残存管腔中,尚存保喉的一丝希望。“当时全食道烧伤保喉重建术在国内外尚无先例,但我们要为她拼一次。”查阅了很多国内外资料、充分讨论后,张立溪团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分段扩张、胃代食管,让消化道直接“改道”绕开堵塞的食管!“我们也考虑过使用结肠代替食管,但还不是最好的办法。胃代食管的方案更好,但这需要更多力量的配合。”
张立溪向时任院长、南医三院终身教授金大地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当时的南医三院,正处于争创三甲医院的关键时期,开展这样一场前无先例、风险极大的高难度手术,压力不小。张立溪坦言,当时如果没有金大地的全力支持和统一指挥,这场硬仗打不下来。金大地听完汇报后果断拍板:一起干!发动全院力量来完成这台手术。
当即,消化科、介入科、耳鼻喉科、影像中心、普外科、胸外科、麻醉科、手术室等相关领域的骨干力量加入全院大会诊,充分研究张立溪团队设计的手术方案,讨论改进方法。
手术当天,金大地教授坐镇手术室,张立溪教授带领胸外科团队依照计划,联合多学科专家,历时3小时完成了这场手术:保留部分食管,分段进行扩张,将胃部经后胸上提至颈部,与食管下缘吻合,完成消化道重建。
又经过了3个多月的术后康复,在胸外科医护团队的帮助下,小静闯过了吻合口、造瘘口感染、伤口愈合缓慢、喉部功能恢复等难关,终于恢复了吞咽和发声。

张立溪教授在手写板上再次绘出13年前的手术设计方案。
故事一讲再讲 为的是更多患者获益
胸外科主任彭江洲介绍,经过首例全食管狭窄消化道重建手术的突破性成功后,胸外科团队持续精进技术,目前已累计完成近40例复杂消化道重建病例。患者群体覆盖辽宁、福建、河南、海南、甘肃、山西、贵州、湖南等多个省份医疗转诊案例,术后随访显示全部患者消化道功能重建理想、营养摄入通道恢复良好,标志着该术式在临床应用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个故事值得一直讲,因为它见证了全食道化学烧伤合并食道狭窄救治的重大突破。这样的病人分散在全国各地可能不算多见,但病人的痛苦是实实在在的,我们希望这项技术能够帮助更多的人。”金大地由衷希望,胸外科未来能够继续总结经验,全体医护人员也能弘扬张立溪教授团队不计名利、敢于创新,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践行医者初心,帮助更多患者重获健康。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周洁莹 实习生:黄懿旻 通讯员:董莹、赵荟宇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周洁莹 实习生:黄懿旻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婉虹
相关文章:
13年前食管烧伤改道重建的姑娘怎样了?医生们收到一个惊喜——04-29
名医风采丨信阳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心尖舞者”张琭04-25
"光影双纪:中国电影的世纪回眸与全球视野"论坛举行04-24
这组中国大地原生色卡,请查收!04-21
骨科机器人“执刀”精准到毫米,广交会惊现“移动手术室”04-15
济南市中心院区妇科实施首例TVM手术 开启女性盆底疾病治疗新篇章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