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小种群红马银花为何濒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学家给出最新答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20:24:00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团队,在红马银花保护基因组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表明,第四纪气候震荡导致了反复的遗传瓶颈,可能是红马银花边缘种群规模较小的原因。未来,气候快速变化导致红马银花潜在的适宜生境剧烈收缩与破碎化,特别是边缘种群基因组脆弱性更高。保护红马银花,应构建迁地保护为主、保护小区为辅的就地保护措施。

红马银花为杜鹃花属马银花组植物,具有该组内特有的红色管状漏斗形花冠,且新叶为红色,具有极高观赏价值和育种潜力。森林砍伐、农业活动及非法采挖导致该物种栖息地破碎化严重,除个别种群外,大多数种群规模较小且成熟个体较少,因此被纳入《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规划(2021–2030年)》和《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3版)中进行优先研究保护。尽管如此,其种群现状和濒危机制仍不明确,难以有效支撑未来开展综合保护行动。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团队基于前期发表的红马银花高质量单倍型基因组,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样,对其整个分布范围内的21个分布点、102个样品开展群体重测序研究。研究表明,红马银花至少包含5个谱系。红马银花群体间分化主要受地理隔离、地形和局域适应性驱动。遗传多样性水平不是红马银花受威胁的主要原因。

第四纪气候震荡导致了反复的遗传瓶颈,可能是红马银花边缘种群规模较小的原因。普洱种群较小的种群规模可能与近交导致的有害突变积累有关,而中部种群规模收缩更可能与近期人类活动有关。未来,气候快速变化使红马银花不同种群面临不同的气候压力,导致其潜在的适宜生境剧烈收缩与破碎化,特别是边缘种群基因组脆弱性更高,高海拔地区预计将保留更多适宜生境。

根据上述结果,研究认为,应重点关注边缘种群(极小、隔离、独特的遗传背景,未来存在较大灭绝风险),需要构建迁地保护为主、保护小区为辅的就地保护措施。此外,龟谷种群应被视为适应性单元,加强就地保护管理,以保存其独特的适应性。本研究为其他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框架和参考,不同保护单元需分别评估受威胁状况,最终实施“一种群一策略”的精准保护。

来源: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张小燕

通讯员:常宇航 孙卫邦

编辑:贺靖

审核:王海涛

二审:钟玲

终审:彭德光

相关文章:

极小种群红马银花为何濒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学家给出最新答案04-29

在第七百七十八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专家呼吁——应对呼吸道感染,重视黏膜免疫04-23

神农架金丝猴活动范围又扩大了,首次发现现身燕天景区04-16

深圳大咖赴沪“摇人”04-16

“内地与港澳科学家论坛”在澳门大学举行04-12

华南农大成立生物智造创新研究院04-09

这些创新秘诀,助力向“新”而行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