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孩子”寻亲记|66年血脉回响 跨越山海终圆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16:31:00    

岁月无声,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当媒体采访团跨越山海,陪同“国家的孩子”赵俊华奔赴千里之外的故乡高邮认亲时,血脉的回响有了具象化。

还记得5月14日,记者第一次见到赵俊华时,被她爽朗的笑声感染了,时髦、热情、开朗,很难将她与66年前那个乘着绿皮火车北上的“国家的孩子”相连。在她断断续续的回忆中,一段尘封的往事徐徐展开。


尘封往事:“国家的孩子”寻亲梦

在上世纪60年代,一场罕见的自然灾害如恶魔般肆虐南方大地。一时间,物资极度匮乏,众多孤儿在困境中苦苦挣扎。赵俊华作为“三千孤儿入内蒙”之一,北上来到包头。不久后,她从包钢医院被收养。从此,那个叫“巧云”的孩子有了一个新名字“小华”。

“养父母一直把我当作亲生女儿一样疼爱,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赵俊华回忆起童年时光,满是幸福与温暖。

然而,关于赵俊华的身世,养父母一直守口如瓶。百倍的呵护与疼爱,赵俊华从未想过自己与这个家庭没有血缘。偶然间,她从邻居和亲人的口中听说,自己是坐着火车来的,后到包钢医院。这个秘密,养父母保守了几十年,直至离世也未曾告知赵俊华。

如果说错过是一种遗憾,那么赵俊华的遗憾同样也是千里之外王氏家族的遗憾。

64岁的王其金和62岁的王其海从出生就带着一个使命——寻找那个未曾谋面的姐姐。“姐姐长什么样,现在在哪里,是否还活着,我们都不知道。”王其金兄弟的记忆中,父母常常提起一个乳名叫“巧云”的小女儿,这个小女儿八个月大时丢失,之后杳无音信。靠着仅存的一点线索,王氏兄弟坚持了几十年。“我不甘心,坚持找下去是完成父母临终前的嘱托,更是我们一生的愿望。”


故乡呼唤:跨越山海的团圆期盼

如果爱隔山海,那么山海一定有回应。

2025年4月,一个来电打破了赵俊华平静的生活,电话是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大队民警打来的。“民警在电话里告诉我,通过比对,已经帮我找到亲人了,并把亲缘关系认定书发给了我。”赵俊华回忆起那一刻,激动得难以平静,愣在原地许久。

赵俊华说,曾经的“巧云”有过短暂的不幸,但如今的“小华”却是无比幸福的。她有视如己出的养父母的疼爱,也有亲生父母和手足坚持不懈的寻找。

出发前几天,记者在赵俊华女儿家里见到了赵俊华。她正对着行李箱发呆,成箱的内蒙古特产牛肉干、马奶酒等准备了一箱又一箱。“总觉得还不够。”她摩挲着护膝上褪色的花纹,思索着还能给亲人带些什么,“我想让爸妈知道,草原母亲把我养得很好,我也想让弟弟们看看,你们的姐姐生活得很幸福。”这场寻亲不仅是寻找血脉根源,更是一个女儿跨越时空的“报平安”。


归途有风:行李箱装不下近乡情怯

一千多公里的车程,风景交替闪过。家人日夜兼程,赵俊华却始终心事重重:“以前总觉得自己像断线的风筝,现在终于知道,原来线的另一头一直有人牵着。”一路上,赵俊华时不时发来信息,“我要回家了,我真的要回家了。”

几十年的梦要变成真的,做梦的人不敢相信了。

认亲前夜,高邮市的一家宾馆里,赵俊华心情复杂。2天、7人、1000多公里,她带着包头的亲人来见高邮的亲人,脚踩在高邮的土地时,她被当天的欢迎仪式深深地感动,也被家乡人民的热情深深地感动。“多日来妈妈没有休息好,每天重复念叨着小时候的事情,一路上还和我回忆过去的很多事,我知道她真的是想家。”女儿于静和女婿全程陪同,一路见证了妈妈像个手足无措的孩子,理解她内心的思念有多么沉重。

距离相认的日子越近,她越紧张。她会反复问记者:“明天我该说点啥?”“我写了一段话,你帮我看看行不行?”

和赵俊华同样紧张的还有两个弟弟。记者在相认仪式举行前,曾到赵俊华的老家卸甲镇西王庄,看到距离家门口几十米外的路上,两个弟弟打扫了一遍又一遍,两个喜庆的拱门早已摆好,迎接姐姐回家的条幅远远就能看到。村民们不约而同来到王家老宅,帮忙一起布置现场。“从小我就知道他们有一个姐姐没有回来,这么多年他们兄弟俩付出太多,我们作为旁观者见证了这几年的寻亲路,太不容易了。”王其海的同村发小印巨海回忆,每次聚会王其海都会哭,找不到姐姐成为他几十年来最大的痛。

大弟弟王其金反复说:“无论做什么,无论给多少,都不足以弥补对姐姐的亏欠。”他们给相认后的生活做了很多规划,给姐姐在老家盖房子、带着姐姐到处转转……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姐弟三人要住在一起,共同陪伴度过晚年。

赵俊华与同胞兄弟合影


血脉回响:草原与江南的温暖拥抱

5月22日上午,远在千里之外的高邮市气温难得的凉爽。欢迎赵俊华回家的仪式早早就准备好了。汽车停在仪式现场,推开车门的刹那,锣鼓声、祝福声响彻耳畔,赵俊华的眼泪倾泻而下,来自家乡的人民紧紧地簇拥着。弟弟王其海冲进人群,紧紧抱住姐姐。“等待得太久了,今天真的圆梦了。”

掌声、笑声、哭声……家乡的呼唤声越来越强烈。一曲《额吉·我想您》唱起时,赵俊华眼泪直下。养父母放心不下的“小华”终于找到亲人了。

认亲仪式后,大家陪着赵俊华回到老家。一路上,赵俊华从众人口中得知当年丢失的原因,一下子释怀了。“藏在我心里多年的一个结终于解开了,人生已经走过六十多年,我已经圆满了。”

姐弟双手紧握

车窗外,麦田里的小麦已经成熟,路边的石榴花盛开得格外耀眼,湿润的空气让赵俊华倍感熟悉。明明不到十公里的回乡路,却走得太久太久。

临近老房子时,鞭炮声、锣鼓声响彻村庄,老家门口的村民围了一层又一层,大家都想见证这一难得的时刻。“好事,真的是大好事。”朴素的村民拍照、欢呼,不少人红了眼眶。是啊,大好事!离家时,她还是一个八个月大的孩子,再回来,已经66岁。

赵俊华给弟弟喂汤圆

祠堂祭祖时,赵俊华和爱人三鞠躬,千难万险,他们回来了。端起象征团圆的汤圆,赵俊华给两个弟弟各喂了一口。“以后你们有姐姐疼了。”这一句简短的话语,回应了两个弟弟几十年的期盼,也告慰了父母。“我本来有三个姐姐,大姐和二姐早早离开,得知消息后我哭昏了一天一夜。父亲临终前,再三叮嘱一定要找到三姐。这么多年来,每次想起这件事都是我们全家人的痛,这也坚定了我必须找到姐姐的决心。找了这么多年,也期待了这么多年,回来了,终于回来了。”王其海说,得到消息的那天他哭了半个小时,完成一个寻亲的夙愿不仅是完成父母的遗愿,也是给自己一个交代,这是血脉的回响。

赵俊华与家人合影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后 记

作为这场跨越66年寻亲故事的记录者,我们亲眼见证了团圆时刻的热泪盈眶,也深刻感受到这背后凝聚的磅礴力量。每一次离散家庭的重逢,都是对社会良知的深情唤醒;每一次跨越地域的相拥,都是对民族凝聚力的有力礼赞。当“国家的孩子”赵俊华与亲人双手紧握的瞬间,记者看到的不仅是血脉亲情的重逢,更是无数双手托举起的爱的奇迹——养父母用一生的守护给予她温暖,寻亲兄弟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跨越山海,志愿者们的暖心相助,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人间大爱。

何其有幸,能见证这份跨越时空的温暖。

这份团圆,是千万份心血的凝聚,是跨越岁月的深情守望……



策划:梁学东 张建芳 杨帆 周旭

记者:李春燕

摄影:常 静

相关文章:

“国家的孩子”寻亲记|66年血脉回响 跨越山海终圆梦05-23

什刹海街道开展第30届双拥“五好”评选05-23

孩子丢了“耳蜗” 网格员“地毯式”查找终帮找回05-08

上海高速惊现"流浪"小孩!民警这波操作亮了:我女朋友还在找,咋办...05-06

小区一女子戴面具恐吓电梯内幼童,物业:已调取监控,孩子已被带去看心理医生04-29

运城“生母继父杀子案”宣判 孩子姑姑:已知判决结果,缓几天再谈04-28

“我只有5块钱!”监控拍下他的“逃跑”背影,让全网破防!04-24

编程猫创始人李天驰:把AI带给每一个孩子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