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县联饶镇的荔枝果园里,一架大号无人机旋翼疾速旋转,腾空而起,沿着既定轨迹巡航。机身下方,一股细密的“瀑布”精准洒下,将农药细致均匀地覆盖到每一棵荔枝树上。

人群中,身着制服的卢晓锋显得格外忙碌。他注视着无人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不时低头与飞手交流,检查喷药的效果。在潮州,像卢晓锋这样进入传统农业生产领域的青年越来越多。
随着农用无人机快速推广,现代化农业的科技活力正在基层涌动。青年创业者们通过低空经济打开“新航线”,用模式创新解“农业之困”,用人才反哺解“乡村之渴”,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注入飞行的动力。
意外闯入 返乡种起科技田
在无人机演示的活动现场除了果农,还有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授张树飞,她是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深圳综合试验站荔枝产业技术专家,同时也是应邀为荔枝无人机飞防服务“把脉诊断”的科技特派员。
活动结束之后,无人机飞防团队里的三位青年围住了张树飞。这是联饶镇组织的无人机飞防技术应用与示范活动,给了他们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昨天连夜调整了喷头,今天效果如何?”飞防服务结束后,他们不断向张树飞咨询农药配比、飞行航线和喷洒参数等问题,渴望得到专业的解答。

这三位青年——谢灿鸿、卢晓锋、黄锗斌是潮州第一批提供农用无人机服务的团队之一。他们的足迹遍布潮州农村,2024年,累计为超过8万亩农田带去无人机飞防服务。
在成为新农人之前,他们的人生轨迹各不相同。1993年出生的谢灿鸿成长于乡村,成年后在城市从事印刷行业,每月能领一份不错的工资。转折发生在2016年,谢灿鸿辞职回到老家帮忙打理农场。这期间,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地瓜田里的一次飞防尝试,让他有了思路。
谢灿鸿惊喜地发现,使用无人机喷药的杀虫效果明显好于人工喷洒。为了进一步验证猜想,他采集了叶面和死亡虫体样本送到广州检测,试验结果让他如获至宝。“国家现在大力提倡农业现代化,既然能用机械来做,为什么不试试呢?”出于对农业现代化的热情,他带头“爆改”自家农场,插秧、喷药、收割、烘干、碾米……如今,谢灿鸿家的农场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
无人机第一次在谢灿鸿的农田里起飞的时候,同为“90后”的卢晓锋还在外地读书。如无意外,他将在大城市找工作。意外发生在大学毕业之际,他偶然接触到无人机吊运。后来出于兴趣,他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成为了一名教员。
2019年,卢晓锋在考场遇到了谢灿鸿,两个同样对无人机感兴趣的年轻人很快熟络起来。就这样,“新”教员和“老”学生一拍即合。谢灿鸿找来同为“90后”的朋友黄锗斌负责营销推广,三人创业团队成型,一头扎进了农用无人机科技服务的创业之中。
卢晓锋和谢灿鸿坦承,他们当初并未想过会进入农业这一行,可以说乡村振兴的前景和农业科技的进步,给予了他们信心。“从小看着长辈在地里流汗,我们心里对土地还是有感情的。”谢灿鸿说。
经过2年的精心筹备,2024年潮州市智慧农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开始探索多旋翼飞行器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商业化运作。
推广遇阻 扎根农村拓市场
当数字时代的“飞船”闯入古老田埂的领空,推广之路并非想象中的一帆风顺。
卢晓锋清楚地认识到,粤东地区对农业科技的接受度偏低。他说:“这么少的水和药,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农民一开始都很怀疑。”即便接受了无人机服务,部分农户的种植观念仍然较为保守。谢灿鸿补充道:“在给一家农户的毛豆打药时,一桶农药配2升水效果最佳,但客户还是坚持自己的经验,要加多一倍的水。”
农业无人机作业是一门精准的“艺术”,要依靠科学的参数和配比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从小在农村长大的谢灿鸿,通过试验采集各种主要农作物的飞防数据,慢慢地用数字来说服农户。“每次喷药我会分别配2—10升的水量来获取数据,跟农户推广的时候也更有信心。”
跟农民朋友打交道过程中,团队成员还肩负起科普的责任。卢晓锋认为,必须主动走到农民身边去,通过一次次试飞推广让他们直观地体会到无人机的省时省力,只有这样农户才会逐步接受这项新技术。
推广智慧农业,更要有扎根农村的信念。用卢晓锋的话说,就是“要钻牛角尖”,农户需要的不光是一台无人机,更要有解决问题的完整方案。卢晓锋表示,手把手教到他们会用,比单纯卖他们一台机器要复杂得多,但这些服务必须做好。“农民好,我们也会跟着好。”
“实际上,我们相当于利用科技帮助农民创造价值,而多出的这部分收益,则由我们和农户平分。”卢晓锋表示,农业服务的核心在于切实帮助农民降本增收,只有让农民真正受益,他们才能成为回头客,甚至拉来新客户,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植保服务,无人机吊运也是低空科技在农业领域的重要应用。伴随着“嗡嗡”声,一架“大号”无人机在凤凰镇乌岽村茶农文达辉的天台上空降落,送来一筐新鲜的茶青。这些绿叶子经历多道工序,最终将被制成享誉海内外的凤凰单丛茶。
自今年3月底起,文达辉争分夺秒地炒制茶叶,卢晓锋和黄锗斌也伴随左右。
文达辉表示,茶叶采摘下来后需尽快运下山晾晒,而无人机吊运解决了山区运输的难题——在依山而建的乌岽村,唯一的公路窄小难行,每年春茶季交通经常堵塞,影响茶叶品质。
“人工运输一遇到堵车,茶青很容易‘闷’到,做出来的品质就差很多。”文达辉表示,为了减少运输次数,以往人力扛运下山茶叶容易受损,流失掉一些芳香物质。如今,无人机不停穿梭在大山深处,运载凤凰山脉里长出的单丛茶香。
虽是合作伙伴,无人机团队和茶农更像是相熟的朋友。午时,早上的工作接近尾声,“我去炒两盘菜!”卢晓锋招呼众人,搂着文达辉的肩膀走下天台吃饭。“多亏了文总这个回头客,今年的推广很顺利,我们作业的时候经常有茶农过来询问。”黄锗斌说。
青年回潮 乡村创业路子宽
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流失,一直是困扰农业生产的难题。“我身边肯干农业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在谢灿鸿看来,从事农业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易坚持。
话锋一转,谢灿鸿也对青年人进入农业“赛道”持乐观态度。“条条大路通罗马,我相信新农人肯定会越来越多。”谢灿鸿认为,青年人对无人机的兴趣浓厚,而且机械化作业减少了繁琐粗重的劳作,对“后生”的吸引力更大了。“我就是最好的例子。”谢灿鸿笑称,回乡创业虽然辛苦,但是时间自由,能够更好地兼顾家庭。
桂味荔枝是联饶镇的“金招牌”,全镇种植面积约1.2万亩,同样面临着老龄化的挑战。联饶镇党委委员林镇雄说,如今还在种植的果农大多在60岁以上,愿意种果子的年轻人不多,“再这样下去,我们的产业在人才和技术方面都会出现断层。”
无人机科技的应用,是解决农业青黄不接问题的一剂良方。卢晓锋说,果树飞防服务在珠三角已较为成熟,但在粤东算是新鲜事物,试点成功后,他们今年打算重点发力果树飞防业务,这也有助于缓解联饶镇劳动力老龄化问题。
基于大量飞防数据和经验的积累,现在谢灿鸿在飞防工作上更加游刃有余。“走进果园,我就能大致判断出虫害情况。”在完成百上千次的飞防任务后,他和团队成员逐渐成为农作物管理的“土专家”。
术业有专攻,经验之外更需指导。卢晓锋坦言,果树飞防需要更加专业的指导,每次服务前都需进行实地航测,科学规划飞行路线。谢灿鸿表示,科技特派员专家对于桂味荔枝用药量和当地气候条件给予了精准的参数支持,极大提高了施药效果。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今在基层可以看到,各地乡村正在大力推广智慧农业,这也给了创业团队很大的底气。
在联饶镇,除了定期邀请专家前来指导,政府也推出了诸多智慧农业的扶持措施。资金方面,当地为果农提供无人机飞防业务专项补贴,推动果农积极采购、使用无人机植保技术。技术方面,当地组织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专项培训,鼓励农民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如今正值农忙季节,一架架无人机在乡村划过美丽的弧线,这不仅是低空科技在农业领域开辟的崭新“航线”,也是青年人才回流乡村的真实轨迹。
文/图:南方+记者 黄品
【作者】 黄品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
90后开飞机种地?潮州返乡新农人这样做......04-24
中国移动发布“万象耕耘”农业大模型04-23
不要工资的“新同事”送出神助攻,网上下线的骗子被杭州警方锁定04-19
匠心铸就制造名城04-19
安徽黄山市黄山区:人才赋智产业向新 助推文旅体融合发展04-16